《安康高新区“信用+”四位一体破局打造新型监管机制典范》在《陕西发展和改革》2025年第3期刊发

发布时间:2025-08-04  来源:安康高新政务服务中心  浏览次数:591

近日,《安康高新区“信用+”四位一体破局打造新型监管机制典范》在《陕西发展和改革》2025年第3期刊发推广。

原文如下

安康高新区“信用+”四位一体破局,打造新型监管机制典范

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,社会诚信建设已成为优化营商环境、激发市场活力、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。作为陕南地区首个省级信用建设示范园区,安康高新区紧扣区域发展定位,以“信用+”为创新载体,将信用理念深度融入政务服务、市场监管、金融支持、民生消费等全领域,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示范价值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路。通过构建“数据互通、制度衔接、场景融合、文化引领”的立体化信用生态体系,安康高新区有效破解了传统监管中“信息不对称”“激励约束失衡”等治理难题,以信用赋能实现政务服务效能、市场主体活力、社会消费信心的多维提升。其创新实践成功入选全国“信易+”应用典型案例,成为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的标杆样本。这一探索既是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纵深推进,更是以数字化手段推动信用价值显性化的生动实践,为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高新经验”。

一、主要做法

(一)“信用+政务”,以承诺制优化服务流程。依托自主搭建的“安康高新营商综合服务系统”,与省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,设置9大类《信用承诺书》,全面覆盖91类200项政务服务事项,深度推行“容缺受理+信用承诺+一网通办”模式。针对信用评级良好的企业,建立“信用核查—信用审批—信用管理”的全闭环工作机制,赋予其资料容缺受理、事前减免核查、优先帮办代办等专属服务特权,真正实现“即来即办、当场办结、立等可取”,审批时限缩短50%以上,彻底破解企业“往返跑路”痛点。此外,创新将12345市民热线工单办理纳入信用管理,建立“受理即承诺、超时即预警”高效响应机制,工单响应率、办结率、满意率持续保持100%。

(二)“信用+服务”,以差异化政策激发动能。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诚信电子档案,构建“守信激励+失信约束”双轨机制。对于守信企业实施“绿灯通行”政策,优先提供定制厂房、功能配套用房及人才公寓;优先兑现工装补贴、政策奖补;优先保障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供应。对于虚报补贴、恶意拖欠等失信行为的主体,系统将自动触发预警提示、资格限制等惩戒措施,实施动态化监管约束。通过信用赋能,实现政策资源向守信主体精准配置,2024年高新区已为守信企业优先兑现奖补资金2.7亿元,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800万元,成功形成“诚信经营—政策红利—良性发展”的正向循环。

(三)“信用+金融”,以数据画像破解融资难题。联合陕西省征信公司打造全省首个县(区)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,归集税务、社保、不动产等1.6万余家市场主体数据,构建多维度信用画像。平台无缝对接“秦信融”等省级系统,联合10余家金融机构推出“个人助业贷款”“科企e贷”等信用贷款产品,企业凭信用报告可享智能筛选、自动生成报告、快速放款服务,平均融资成本降低20%以上,累计撮合贷款8700万元。2023年11月,该平台的实践经验受到国家工信部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高度关注,受邀赴京参加产融合作助力高新区发展专题座谈会并作交流发言,成为中小微企业融资的“信用桥梁”。

(四)“信用+消费”,以智能化手段提升效能。构建“五级千分制”动态信用评价体系,将经营主体分为“优+、优、良、中、差”五级,实施“信用分级+双随机”差异化监管。信用等级高的企业享受“非请勿扰”待遇,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;低等级企业则被纳入重点监管名单,有针对性地大幅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。在高新美食街等商圈试点“信用一码通”场景,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商户信用评价、后厨监控画面,系统自动识别违规行为并触发预警同步推送监管部门。试行首月,商圈客流量增长30%、营业额提升25%,形成“信用越好、监管越优、发展越顺”的良性生态,为智慧监管提供可复制的“高新方案”。

二、实施效果

(一)监管效能显著增强。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覆盖率达100%,执法资源匹配精准度提升40%;通过“信用一码通”实现线上巡查与线下执法协同,食品安全问题投诉率下降35%;跨部门联合惩戒机制有效遏制失信行为,企业年报公示率提升至98%。

(二)市场活力持续迸发。近三年新增经营主体8000余家,年均增长率居全市首位;诚信示范园区吸引品牌商户入驻率提高50%,消费者满意度达98%;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发布融资需求超2亿元,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15%。

(三)营商环境全面优化。安康高新区成功创建全省首批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、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,《“信用优选+放心消费”探索信用监管新路径》案例获评“陕西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典型案例”;《打造营商服务“综合体”深化“一网通办”》《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助力企业健康发展》两案例分别获评2023年度、2024年度陕西省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一等奖”;信用修复机制覆盖3000余家企业,助力失信主体重回市场。

三、经验启示

安康高新区以制度创新为引擎、技术赋能为羽翼、场景应用为抓手、社会共治为基石,成功构建“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多方协同”的诚信生态。其四大核心经验,为社会诚信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:

(一)强化平台支撑,打通数据壁垒。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打破部门间“数据孤岛”,构建全量归集、动态更新的信用信息池。安康高新区通过优化升级市(区)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,归集“双公示”“双随机”抽查、消费投诉等21个维度共计1.2亿条数据,并开发智能分析模块,实现信用评价、风险预警、联合奖惩的自动化运转。在此基础上,通过推动信用数据与政务、金融、监管等系统深度融合,创造性地将“信用一码通”与商户收款码合二为一,实现信用评价与消费支付的无缝衔接。未来,还可借鉴深圳“信用+医疗”、温州“信用就业”等创新模式,进一步拓展信用场景的民生覆盖范围,形成“一平台多场景”的信用生态网络。

(二)完善制度设计,平衡激励约束。信用监管需兼顾“放活”与“管好”,通过差异化政策实现精准施策。安康高新区制定《市场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》,建立“千分制”动态评价体系,将经营主体划分为A+至D五类信用等级。对A级及以上企业实施“非请勿扰”监管,对D级企业则加大抽查频次并从严处罚。同时,创新信用修复机制,设立柔性整改期、开展培训辅导,创新信用修复等机制,2024年累计助力500余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。这种“宽严相济”的制度,既规避了“一刀切”的弊端,又以正向激励引导企业主动守信,让“守信者降成本、失信者付代价”成为市场运行的铁律。

(三)深化场景融合,释放信用价值。信用价值的显性化需依托具体场景的应用转化。安康高新区在商圈试点“信用优选+放心消费”模式,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商户信用评级与后厨实况,金融机构同步推出“支付立减金”政策,信用等级高的商户最高可享20%的消费优惠,形成“优选商户引流—消费者获益—银行精准放贷”的闭环生态。在政务服务领域,推行“容缺受理+信用承诺”机制,企业凭信用等级可减免50%审批材料,实现“即来即办”。未来,可探索信用在招投标、人才引进等领域的深度应用,将信用评级转化为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“加分项”,或为高信用人才提供落户、住房的“优先权”,进一步释放信用红利。

(四)培育诚信文化,构建社会共治。诚信建设长效机制依赖于社会共识的凝聚。安康高新区通过评选“诚信示范店”“品味俱佳商户”,在商圈显著位置公示信用排名,并借助媒体宣传树立行业标杆,全面激发企业的守信热情。同时,搭建“政企银”协同平台,促成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A级商户提供低息贷款,让信用成为企业融资的“金钥匙”。在公众参与层面,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“一键监督”,形成“政府监管+行业自律+社会监督”的多元共治格局。未来,还需加强信用教育普及,将诚信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及企业培训体系,推动“知信、守信、用信”成为全民自觉。

安康高新区的实践,本质上是将信用从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可量化、可应用的治理工具,通过制度重构、技术赋能和生态营造,实现了信用价值的全方位释放。其经验启示表明,新时代社会诚信建设需以数据共享为基础、以制度创新为保障、以场景融合为驱动、以文化培育为长效,最终形成政府有为、市场有效、社会有序的治理新格局,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。

信用服务客服

智能机器人客服,24小时为您服务

{{ item.time }}

{{ item.value }}
常见问题
信用知识